从沿海航行到走遍世界各大海域从小吨位船到巴拿马,苏伊士,阿芙拉和VLCC等各种类型油轮,中国航运经济取得迅猛发展。几位经历了几十年来航运巨变的老船员向记者讲述了他们的航运故事:经过几代人的拼搏,中国已经成为航运大国,如今将在新的起点上向航运强国迈进。
从1000吨级到30万吨级的变迁
三十多年前,在长江江畔的上海海运局码头停靠的“大庆1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遗留下来的装载量为1000吨的补给型油轮,当时它是上海海运局油轮船队(现中海集团油轮公司的前身)的主力船舶之一。
“站在长不过60米、宽不到8米的甲板上,望着宽宽的长江江面上航行的只有几十吨的小木船、上百吨的机帆船,这艘1000吨的油轮已经是很现代化的大轮船了。”中国海运集团油轮政委高峰说。
经过几十年我国造船工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我们从改造国外淘汰的老旧船走上了自主建造万吨级轮船的道路。我国造船产量从1952年的1万吨增长到2008年的2881万吨,世界造船市场份额从6%增长到23%以上,成为最有影响力的世界造船大国之一。
目前,我国造船企业除了豪华游船尚无建造,其他船舶均可建造,包括17.5万吨、18万吨好望角型散货船,30万吨、38.8万吨大型矿砂船,30万吨级超大型油轮、万箱级集装箱船。技术要求较高的船舶,包括30万吨级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轮、大型汽车滚客船、液化天然气船、液化石油气船等。修船产品也在向大型化、高附加值船、改装船方向发展。
2004年底,我国第一条悬挂五星红旗、注有中海标志的30万吨超级油轮“新金洋”起航。高峰站在长330米、宽60米的甲板艏部回看巨大的VLCC驾驶楼,回忆油轮从1000吨到30万吨的巨大变化,他深深感到中国强大了,五星红旗船队也在日益壮大,我们的远洋轮船一定会乘风破浪,创造新的奇迹。
从“烟熏火燎”到自动化无人船舱
丁雪华,1971年参加工作,现任中海集装箱运输股份有限公司轮机主管,30多年的工作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中国航运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
“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听老船员说,60年代开的是蒸汽机船,以煤炭为燃料。船员一组5个人,一天三个组轮班,给锅炉添煤。为了减轻船体的重量,煤烧完留下的渣还要扒出来。船舱里面温度很高,夏天高达40摄氏度到50摄氏度,船员工作十分艰苦,一个班干完,鞋子里面可以倒出水来。”丁雪华说。
后来用了柴油机船,噪声很大,有事都要在黑板上写下来,说话根本听不清。柴油机的记表、加油等工作都要人工完成。
|